一、关税政策
2025 年 4 月 2 日,美国实施 “对等关税” 行政令,对中国商品在 10%“最低基准关税” 基础上,额外加征 34% 关税,同时保留旧有 301、201 关税等。庆幸的是,当前多肽原料药在豁免清单内。4 月 9 日公布的豁免清单,将中国药品列为 “战略安全与人道主义物资” 予以豁免,条件为 4 月 9 日前申报进口、用于人道主义救助或属美本土缺乏的必需品类。
然而,4 月 8 日特朗普表态将对进口药品征 “重大” 关税,打破世贸《药品贸易协议》框架,还拟依 232 条款调查制药业,白宫也保留重评豁免清单的权力,多肽原料药豁免随时可能取消,全球医药供应链充满不确定性。
二、短期冲击
1.订单不确定性:
尽管多肽原料药目前仍享豁免,但下游药企和分销商对未来政策走向的担忧,已开始推迟采购决策或评估其他供应来源,导致部分中国多肽原料药生产企业的订单稳定性下降、应收账款回款周期延长。
2.资本市场反应:
4月9日,A股原料药指数上涨1.03%,部分标的如能特科技、纳微科技等因市场预期波动出现明显股价变动,反映出投资者对关税政策动态的敏感性及对行业利润空间的重新定价
三、中长期重压:成本剧增与供应链重构
1.成本与竞争力下降:
若未来取消对多肽原料药的豁免,额外34%的关税将直接转嫁至出口价格端,导致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大幅削弱,可能令部分订单流向印度或其他关税较低的供应国。
2.研发成本上升:
美国生物制药协会(BIO)报告指出,API关税每提高10%,相关研发成本将增加5%–8%,部分早期项目或因此被迫取消。对于高度依赖前期小批量多肽合成与筛选的创新项目而言,成本压力有望通过产业链传导,影响企业长期创新能力与项目储备。
3.供应链重构与本土化趋势:
面对关税与合规风险,多肽原料药企业可能加速“友岸外包”,在东南亚、印度、墨西哥等地区设立生产基地,同时推动与跨国制药巨头的垂直整合与本土化合作,以提升供应链韧性并规避贸易壁垒,但这也将带来更高的建设、合规及运营成本。
四、竞争优势
中国多肽原料药企业优势显著。美国 50% 的关键原料药依赖中国进口。技术上,国内企业掌握先进合成方法;规模化生产方面,拥有大型生产基地与先进设备;成本控制得力,产业链完善、人力成本低,即便加税仍具价格优势。
同时,企业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欧洲对原料药需求稳定,对中国多肽产品技术认可度高;“一带一路” 倡议下,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市场打开,仿制药需求增长带动原料药需求上升。
五、应对策略
1.市场布局:
企业积极开拓新兴市场。翰宇药业计划开拓欧洲、东南亚市场,降低对美依赖。还可细分客户群体,针对高端市场开发高纯度产品,为新兴生物医药研发企业提供定制服务。
2.技术创新:
加大研发投入,诺泰生物建设第四代多肽车间提升产能,维持 70.33% 高毛利率抵消潜在关税成本。企业应持续优化合成工艺,开发新型多肽药物,增强差异化竞争力。
产业链合作:
加强与跨国药企合作,通过 BD、联合开发或委托生产,依托其合规网络与市场渠道共担风险。部分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保障订单稳定,提升国际知名度。
3.生产布局:
有实力的企业可在海外建生产和质控中心,贴近客户需求,规避关税壁垒,通过本地化注册、认证及服务,提升客户粘性与市场响应速度。
总体而言,美国关税政策变动虽带来挑战,但也推动中国多肽原料药企业转型升级。企业需紧盯政策动态,发挥优势,积极应对,实现可持续发展。